《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读后感(上)

最近花300多大洋买了一套6本张明德老爷子的好书如下!

图片

花这么多钱,肯定不能买来吃灰,今天先分享下看完的第一本《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读后感:

图片

应该说这是目前中文圈里,最硬核最全面,写的最好的一本关于洛杉积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书,强烈推荐大家买一本看看,下面分享一些书里有意思的地方:
1.在以往的现代舰船和舰船知识等杂志上都表示。双壳体潜艇有利于降低噪声。但在该书中提到。双壳体构造不利于降噪。水流高速通过薄板时会因发震动。而双壳体的外层较薄的外壳,在高速下必然会发生震动。而让壳体产生较高的流体噪声。所以美核潜艇从独角鲸号开始,把原本的单双壳混合改为纯单壳型。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高速显然是常规艇难以企及的速度
2.为了给舰首声呐创造更好的升学环境。原本安装在艇首的鱼雷发射管被转移到了舰体舯部,朝向两弦的斜角发射。

图片

但这有三个问题:
一个是受到舰体中部空间限制,鱼雷管数量只能装4根。

图片

二是向两侧朝前发射的方式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比如鱼雷撞击艇体。

图片

三是从耐压壳两侧穿出的鱼雷管。相较于从艇首直接传出的圆形切口而言,会产生降低耐压壳强度的椭圆形切口。

图片

这三点分别用性能更高的鱼雷,在船坞内用一艘油船船体加装倾斜鱼雷发射管进行测试验证,以及从耐压壳锥形首和后方耐压壳之间过渡段穿出形成圆形穿孔等方式得以解决。

图片

3.因为采用了舯部鱼雷发射管,原本从艇首发射管或者艇体上部鱼雷填装机构直接装填的方式就不行了。只能从围壳后方,或者前方的鱼雷填装口,穿过好几层甲班才能把雷送到舯部底层鱼雷舱。

图片

图片

4.潜的越深跑的越快?
潜艇速度太快,螺旋桨就会有空蚀现象产生大噪声。但这一现象和水压有关,压力越大出现的速度越高。所以潜的越深,越能在相同安静条件下跑得更快!

图片

5.洛杉矶是高航速和安静型两大技术方向中,选择了高航速的发展结果。
要跟得上核航母30节左右的航行速度,并且要先于航母抵达敌方潜艇可能埋伏的地区,所以一开始出现了:

图片

水面舰艇大反应堆改进型上艇以实现高航速—艇体结构过大航速不行—降低耐压壳重量降低吨位和结构体积—结构强度降低潜深(参考4)不行—声呐和静音必须要更大潜深—增大耐压壳结构换取更大潜深—耐压壳太重航速下降……总之陷入了恶性循环。
关于这个问题有尝试了以下解决办法:
一是把HY-80换成更好的HY-130钢,但时间跟不上。
二是把十字舵换成X舵,但需要计算机辅助,当年人都信不过这东西。
三是减小围壳结构降低阻力。

图片

但最后除了三以外都没采用,为了高速不得不接受了潜深下降的问题(正常工作最大潜深950 英尺289米,潜艇耐压壳压溃深度434米——作为对比的长尾鲨,光最大工作潜深就有1300英尺,396米深,压溃根据1.5倍原则可达1950英尺,594米!)。
6.高航速也意味着危险,30节的最大航速,洛杉矶能以30°下潜角,20秒就冲到500英尺(152米)深度,要是在浅海飙车那可得万分小心。并且在水下一旦出现舵面故障俯冲,很短时间就会冲过最大压溃深度。

图片

7.装备发展中的正职斗争同样精彩。
里科弗作为洛杉矶的强力推动者,真的是强势作风主动出击,阴谋阳谋一起公器私用,最终把个人意志和海军发展融为一体,真是神人!

图片

海曼·乔治·里科弗(Hyman George Rickover,1900年1月27日—1986年7月8日) ,波兰裔犹太人,人称“核动力海军之父”(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美国海军上将。美国海军学院毕业,于美国海军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得物理硕士,并曾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物理学。据说他的脾气和人际交往很有特色!

图片

而美国国防部推出的一些管理制度,一开始也是为了提高对各军种的项目控制能力,至于更加科学和高效那得排第二位。

图片

洛杉矶这个高速攻击核艇能够打败概念形成项目,最终成功问世,背后斗争的腥风血雨,激烈的内部斗争,以及恰到好处的外部压力,关键人物的强力手腕可是一点儿不少!
对了,关于这位海军之父还有一段故事可供参考:

图片

当然了,最新下水的美海军核潜艇就是以他命名的海曼·里科弗号核潜艇服役
未完待续,读后感预计将以上中下三篇发出,敬请期待,还是强烈推荐大家购买该书!
欢迎关注公号“小海豚的兵工厂”,星标关注收看后续更多军事资料更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