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实拆美军早期的军用电脑的图片记录,所以还是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文字大约1500字,图片约30幅,来自于网友的分享,很多年前的,再次挖掘出来回顾回顾,顺便“借花献佛”,欢迎转载转发。
想看看美国军用计算机内部长啥样?1968年的。喜欢高科技的年轻朋友是不是觉得这玩意儿有些老土?呵呵!在那时候,应该是绝对的高科技,这是这位网友从eBay淘到的,F-4战机非协作式敌我识别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拆解。有些年头的古董,早已不涉密了,所以出售方可以堂而皇之地摆到eBay上去卖。
拆解过程,也可以说是探秘过程,穿越回去,看看那个年代的尖端科技。免得让人失望或者耐心有限,先插叙几幅内部图片,是不是很漂亮,工科男才能懂得的美丽。然后看整体外观如下图,原作者介绍,卖家还附上了个小小的控制盒。
这家伙身份:编号No.001,ASSY M600663-1。再看看接口面板,线缆集中连接于这一面。中间应该还有个风扇,但早已被拆掉了,不知去向。
面板上有几个航空插座,尤其是上图,需放大,精彩之处在于细节。里面带6+7个触头/-公插针,蜡黄色,逆向,同轴布置,具体作用不详,原作者猜测雷达发来的模拟信号传输用。要说航空插座可真是好东西,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军用飞机制造业,可缩短战机维修时间,自带防错结构,模块化,进行快速更换,密封性好。很多优点,当然也是不断优化改良的结果。当下民用产品也已广泛使用。
故障指示灯,进一步拆开,基座里面是镀金的,看着就“高端大气有档次”,呵呵,电珠是白炽灯泡,看灯罩里面,还有一层钢丝网。果然高级货都是在细节上取胜,呵呵。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机箱上两张温度感应指示标签,可用于检测设备运转过程中的最大温度。当温度超过标签上对应值时,相应的圆圈会变黑,而且会一直保持黑色不会变回来。这样把设备放在飞机上运转一段时间,回来后就能知道最高温度是多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呵呵,拿电吹风吹了好一会,170度的圈就变黑了。看图片对比。另外当下运输途中有很多受力指示标签。包装防损标签,受潮标签,方向变动标签等,估计都是当年的军品,军用技术!
拆开一块侧面板,别有洞天。应该是互联板/母板那一面,可以看到里面复杂的总线结构。估计拆解的小朋友,拆到此处会非常兴奋。手工连接的电路。无需印刷电路,且方便改装和样机制作,在早期的计算机、军用设备中很常见,很多小批量设备制造中一直如此。看着很乱,但线束捆绑等还算“规矩”。
细节俱现,里面的板子感觉比咱早年的数控机床用的还要有趣,世纪之初,本人服务于瑞士的一家机械设备公司,组装过设备电器箱里的板子组件,有种感觉非常类似,呵呵。
打开另外一面的侧板,谜底大致揭晓了,虽然板子可能不全,但好歹剩下了7块。还有个14MHz的晶振,好像还是有源的,为系统提供时钟信号。
图片是高清的,打开放大能看到,为了更清楚展现,再来个细节图。
从印痕判断应该还有一个。可惜早就被拆走了。
最核心的宝贝登场了,板子被拆了下来。难以想象,1968年老美就已经有表面贴片技术了。想当年,阿姆斯特朗还没有登月,估计很多国家的工程师连集成电路听都没听说过。漂亮的电路,半工业半手工的杰作,如果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己组装过电视机的老哥哥们看到了,是否能激发他们自己组装一台计算机的冲动呢,不是买功能部件的那种组装,是更底层更基础的组装。
下面拔出第一块板,看完正面再看看反面。这线走得太飘逸了。不过应该也是作为原型机制作的,只是用来验证功能而已。似乎是镀银线上裹了一层非常薄的透明绝缘材料,看上去和裸露的一样。难得一见。
后面还有很多,今天先到这,下次继续转发。再次谢谢原作者的分享。前面也分享过两款计算机。《 机械式军用计算机》,感兴趣可点击 。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