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机先驱, ″迷你型无尾五代机″ X-36。遥控型无垂尾迷你X36先进技术验证机,应该是最确切的说法。当然NASA官方命名为:X-36无尾战斗机敏捷性研究飞机,实际它就是个五代机后续研究模型,共两架,外形比较奇特,它依靠鸭翼,副翼和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来控制方向,无垂尾。使用快速原型技术制造,圣路易斯工厂生产。本文文字约1680字,附图50多幅,欢迎转载转发。
当年的麦道和NASA联合研制。1997年的5月17,X-36首飞。同年11月12日项目结束,共25周时间,总共飞行试验了33次,另一说31次。累计飞行15H38M, 用到了4个版本飞控软件,最高飞到20200英尺,最大迎角40度, 同年对广大军迷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遥远的东方新一代战机下线。
回过头来再说X-36, 原型机重约1250磅(装满燃料),长19英尺,高3英尺,翼展10英尺,大小相当于普通战斗机的28%,动力:威廉姆斯国际F112涡扇发动机,700磅推力, X-36飞行速度206节,约234英里/小时,续航时间约45分钟。该型使用的分列副翼和转向推力系统比常规战斗机更具有灵活性。水平垂直的尾翼既减轻了重量和拉力,也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
X-36由地面站虚拟驾驶舱中的飞行员远程控制。别看就2模型飞行测试,总费用也不便宜,高达2100万美元,虽然看着像一个大号遥控飞机模型,块头稍稍比以前超市门口投币的玩具大一些。不过它设计初衷本来就不是去研究大而全的一系列新技术如自主飞行能力等,所以够用即可。
项目研究了这种无尾战斗机的敏捷性,如低速/大攻角和高速/小攻角下的敏捷性。结果优于当下的战斗机,还有其它方面无尾战机的飞行参数等,以及减少雷达信号方向的研究,以及使用AFRL的无尾战斗机可重构控制(恢复)软件,以证明神经网络算法的适应性,以补偿执行器(即襟翼、副翼和舵)的飞行损伤或故障.还有未来可能的战斗机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据说飞机非常稳定,机动性好,能很好地操纵。X-36计划达到或超过了所有项目目标。
看它气动布局。直观印象就是平尾垂尾都被有意“抛弃”了,带一对夸张的大号鸭翼,机尾有些B-2的特征,整体扁平。偏航操纵和幽灵B-2轰炸机神似,通过机翼外侧开裂的偏转片实现。
再看当下欧洲的六代机模型,和各大军火巨头公布的构型,无不有它基因,无垂尾,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德联合研制,再看看其他一些国家雄心勃勃的新战机发展计划。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因为它们的部分技术,还是和F-22一脉相承的,菱形的机头和加莱特进气道,换个说法:后掠双斜面超音速进气道/双斜切乘波进气道/尖脊进气道”的,虽不是进气道的最新款DSI进气道,但”宇宙最强战机KF-21″和土耳其新战机还在拼命模仿山寨它。
而六代机,似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跟垂尾“干上了,过不去”,上次看到网友介绍X-36/X-45偏航引射流矢量/变截面推力喷管专利等文章,这个太过生涩,咱只是初级爱好者就不转了。
外形怪异的X-36验证机,看来为NASA积累了不少实用的技术,它在试验中获取的的数据将能极大地提升未来战斗机空战操控性和生存能力。X-36用来研究战斗机隐身设计与飞行敏捷性的配合,及其对其它性能的影响。期间美国空军也拿它测试了一套软件,关于无尾战机控制系统故障时的应急处置方面的, 后来美国空军似乎也挺喜欢,还把玩了一阵子这个小家伙。
虽说总价2100万美元。但有机电产品开发经验的朋友肯定了解。这点费用,真的不算啥。同时真心希望咱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新技术研发探索工作中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先进武器装备的保证。
当然关于五垂尾布局,还有很多谜题待解,像B-2那样的亚音速轰炸机还勉强可以。但后续出现的黄貂鱼、女武神等无人机,全都采用V型尾翼布局,而且X-47B当年可以说是轰轰烈烈,无控飞行,但后续就退了,可能还有很多东西美军没有解密,当然B-21到底能飞多快?目前不得而知。
如今参与试飞的那架验证机躺在美国空军博物馆,旁边是DARPA 和美国空军联合搞的,主要验证无人作战的X-45旁边,不远处是赫赫有名的黑鸟SR-71,当然博物馆也会对展品位置作更新,现在就不知道了。另一架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试飞中心博物馆,两架都是波音捐的。关注外军,了解外军,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