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探访系列中最大的一次探访,因为这次他们将会探访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指挥中心。该中心为12层地下建筑,专为核战争而建……名为“15V52U综合指挥中心”。
我们参观了这个曾经高度机密的地点,核导弹发射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从这里进行。为了让你了解它的巨大规模——这是来自乌克兰战略导弹部队博物馆网站的模型照片。
该指挥中心用于监控和控制15A35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北约代号:SS-19 “细高跟”),调节热量和湿度,并保护工作人员免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响。
军用基地看上去废弃了,大门敞开,但路上有新鲜的轮胎痕迹。我们进入了基地。
一面荣誉墙。这座基地守护了和平长达40年。
我们在基地四处走动。不时陷入腰深的积雪,差点掉进一个通风井。
5号建筑,“操作室”。这座建筑没有门,只有窗户。你可以在右侧看到天花板上的舱口,曾经有楼梯通向下方。
旁边有一个装有机枪的警卫哨,但为了避免在内层安全区内每次关闭警报,建造了地下通道与其连接。
地板上有一个木制舱口,下面是一个金属舱口。但由于建筑物不平衡,无法打开。
所以,剩下的就是山脚下的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棚屋”,我们刚刚顺着斜坡下来。我们进入了里面。
通向地下的楼梯。
一扇气密门等待着我们,还有几个服务室。
我们进入其中一个房间。这里有一个混凝土平台,用重型减震器悬挂在地面上方50厘米(约2英尺)。
这样做是为了确保这里的设备不会因冲击波而停止运作。
仔细观察一个柜子和一个减震器。这些连接非常坚固。看起来我们走对了方向。
这个平台悬挂在水面上,其表面被化学物质涂成了彩虹色。
更多的通道。我们继续前行。
为了维护所有设备,需要相当大的制冷设备,因此指挥中心附近有一栋巨大的建筑,里面装有空调和冬季供暖系统。
万一空调楼被摧毁,设备的冷却系统将切换到独立模式,预先储备了35公吨的冰,作为冷却储能电池。
走廊尽头的第一个气密门。门上的字写着:如果你被抓住了,不要生气。
在第一个门后有一扇更强的气密门,曾经通过伺服电机锁住。在这次旅行之前,我们得知有些人安装了自制的绊线地雷,导致有人被炸伤(你可以在视频中看到),因此这些门必须极为小心地打开。
在第二个门后是第三个气密门,然后——一座通往控制单元顶部的桥。
控制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深约40米(130英尺)的标准导弹发射井,里面有一座12层高的金属胶囊“建筑”,长约33米(108英尺),直径3.3米(11英尺),悬挂在垂直和水平的减震器上。
“我的天!”
现在我们站在胶囊的“顶部”。墙上有多个壁龛,技术通道通向地面。它们中的一些是为了与“外界”通讯而设计的。
该团的指挥中心控制着10枚导弹,它们的发射井相距8-10公里(5-6英里)。
该站通过电缆与另外9个站点连接,组成一个师。
与总部、区政府和莫斯科的通讯通过地上天线、地下天线和一条100×100米(328×328英尺)、埋藏在地下1米(3英尺)处的备用地下电缆天线进行。
发射可以从师、区或莫斯科的任何站点进行,具体取决于情况。
就在我的脚下,胶囊的12层向地下延伸。高度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墙上有多个梯子,有些是固定的,有些顶部有挂钩——这些是便携梯子。
这些梯子是为了防止固定梯子崩塌时,工作人员仍能通过紧急出口舱口到达地面。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下楼。
胶囊是在列宁格勒制造的,除了第1和第2段(它们装有柴油发电机)外,已经组装好并运送到现场,它们是垂直运输的。
这个巨大的结构通过这些坚固的减震缆绳悬挂在墙壁上。
第三部分。每一层都是一个圆形房间,里面装有能够在任何环境下正常运行的可靠设备。这里曾存放通讯设备。
有一架便携梯子通向下方。第4段设有自动监控和控制系统。
这就是胶囊内的工作人员“看到外部世界”的方式——通过门可以看到一条狭窄的金属通道绕着发射井。
我们继续向下走。
第五段也曾经容纳通讯设备。
充满设备的柜子。
再往下。
考虑到指挥单元的重要性,要求也非常严格。该结构能够承受核弹头的直接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值班的两名军官(如果存在战争威胁,并因此提升警戒状态,则为三名)可以像飞机上那样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带。
指挥单元的技术设计确保了人员的生命安全,并能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完成导弹发射的军事任务。
在外部电源切断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进入独立操作模式。
人们可以在地下停留长达45天。指挥单元内储存了食物、设备和其他应急工具。
第6、7、8层内部有支持指挥单元所有设备运行的电力设备,外部固定有压缩空气罐。根据一种说法,这些空气罐是为了让“幸存”的工作人员能够对敌人进行报复。
根据另一种说法,压缩(但未液化)的空气用于控制气动机械装置。
第9层和第10层——操作导弹发射的设备。
外部有成千上万的电缆,其中许多已经被切断。
仔细一看,在黄色梯子的右侧可以看到导轨——以前这里曾有一部电梯(你可以在模型中看到它),它可以将你带到胶囊内的任意楼层。
然而,现在电梯已经不在了,你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移动。
我们继续往下走。
罐体的压力为400个大气压。这可是相当高的压力!
已经能看到底部了。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再深入一点。
最后,这几乎是最底部了。你可以看到多个支撑的减震器,地板上散落着一些装置和垃圾。
第11层——指挥单元,配有行动岗位、远程监控以及自动作战指挥系统控制台。
这就是它过去的样子(博物馆网站上的一张照片)。最后,第12层,是值班人员可以休息的日间房间。
导弹团指挥单元的三个战斗班组24小时轮班执勤,每次执勤6小时。
在此期间,他们必须时刻监控战斗控制设备屏幕上的每一个变化。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发射导弹,因为主控制台和次控制台的解锁钥匙必须同时转动。
指挥单元在地表的样子——120吨重的盖子提供了气密封闭和核武器伤害的防护。
在它旁边有几个技术孔、一个紧急出口舱口和通信天线。
导弹发射井盖附近的备用卫星通信天线,位于战略导弹部队博物馆。
在基地被摧毁的情况下,导弹可以通过几种备用方式发射:– 通过来自其他指挥控制单元(PCU)的电缆通信。– 如果电缆损坏,导弹可以通过卫星通信从另一个指挥单元通过这根天线发射。(如图所示)– 如果该卫星天线损坏,还有另一个伪装的大直径备用天线。– 如果所有通信线路均被摧毁,发射可以通过导弹井地下手动进行。
这里有一个带电子数字锁的舱口。
一名军官可以通过舱口进入发射井并下达发射命令。
发射命令发出5分钟后,导弹便会发射
另一根天线——这张照片中的天线——是在该复杂设施重新改造后出现的,旨在接收导弹发射命令信号。(末日武器系统的“死亡之手”实现)。
在大规模攻击的情况下,该系统能够自主决定进行报复性打击,几乎不需要人为干预。收到导弹袭击警报后,统帅可以激活“死亡之手”,然后静待接下来的事件,完全确信即使所有有权下达回应攻击命令的人都被摧毁,也无法阻止报复性行动。
美国也有类似的发射命令传递系统——紧急火箭通信系统(Emergency Rocket Communications System)。
从底部的视角看。
125吨重,33米深,45天的自主运行,丝毫不受地表任何情况的影响。
这座巨大的12层高的结构悬挂在我脚下,用钢索支撑着。
当你意识到,设计它时投入了多少脑力,建造它时付出了多少劳动和资金,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守护地球上的和平……
最后——整个团队的合影。
不久前,这个地方还是绝密的。几乎不可能进入这里。而现在,它已被遗弃……
所以,正如我们发现的,有时一个不起眼的小“棚子”可能隐藏着许多秘密。
图片由Frantsouzov拍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