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记录苏联/俄罗斯系战机的一个特殊部件“潜望镜”,看战机座舱上方的小帽子,看着很不错,很有个性的样子,瞧!别人家的战机还带天窗,一看就是高级货,哈哈。短文在1200字左右,附图约50幅,欢迎转载转发。
苏制战机的潜望镜,主要应用于双座型,最典型的就是米格-29UB双座教练机,由于外形气动原因,它的后坐与苏-27系不同,后座位置没有那么高,而与前座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准,那问题来了,后座教官看不到他想看的,如跑道,尤其是起降时,于是设计师脑洞大开设计了一个能和起落架联动的潜望镜集成在座舱盖上,划重点,还与起落架联动。也就是起落架打开它也就打开,教官可以了解前方情况。
设计挺巧妙地将前方的景象反射传递到教官的视野,角度等很完美与座舱侧面景色衔接,所以没有违和感,十分自然要说稍有欠缺,毕竟反复反射,光线有所折扣。当然眼睛睁大点就没事啦,哈哈。
主要它实现了功能,能帮助学员获得正确的迎角和是否对准了跑道,若有问题还能及时纠正. 相应的零件原先在舱外还在舱外,在舱内还在舱内,发射和传递的是仅仅是光线.而且机械产品要么报废,要么就是完好,可靠性还是蛮高的,也不存在信号延误和干扰,还是蛮不错的设计。
简单点评:简单粗暴而有效,不失巧妙。那问题来了,搞个摄像头不好么?这玩意儿虽然起降时用,但多少会带来阻力,用摄像头技术简单还可以左右各一个。甚至更多!
研发米格-29的年代,是上世纪70年代,1977年米格-29就首飞成功了,基本定型了,那个年代摄像头自身又大又笨重,图像又粗又大分辨率低;即便现在技术,也有一定延时,民用的在百毫秒量级,军用也有数十毫秒,还存在强光下的显示对比度问题。一整套解决方案下来价值不菲,远不如潜望镜实惠。
也就是说之所以不用摄像头,是考虑可靠性,简单性,免维护,减轻地面保障成本的综合考虑。简单有效成本低,毕竟当年主要拼的还是机械设计能力。挺好的 !而且视觉还原度高,说不定还有减速板的作用哦!哈哈。
小玩意解决了-前后座飞行员的座位高度差小,后座飞行员前方视野有限的难题。 好像以前看过飞行员报告,他们对这个反光镜大加赞赏,可惜的是起落架收起后就关闭了,只有起降阶段能用。
苏联/俄罗斯系战机,不仅仅米格-29有这装置,其它米格系战机也有,已捎带几图,如米格-23鞭挞者 和米格-31猎狐犬. 尤其这米格-31,看附图,它原来是一块高度抛光的不锈钢板,在高速飞行中也能展开。不确定是不是后期改装的。不仅米高扬设计局喜欢,苏霍伊也喜欢这个玩意儿,如苏-25蛙足攻击机也有类似结构。
真的挺不错的,就是这造型,第一眼,视觉冲击挺大的,冷不丁,还以为俄罗斯飞行员烟瘾大,特意设计的抽烟排气装置呢,哈哈。
有一说一,当年苏联工程师搞这种机械装置确实很拿手,大家耳熟能详的有米格23主起落架,AK130舰炮、雅克141的生力风扇布局+尾喷管矢量控制装置,看不见的比如AL31的发动机燃油调节器,都是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机械设计杰作。
暂无评论内容